今日头条:当残障人士成为绣娘、吉他手、咖啡师:我想“生活”,不是谋生
当残障人士成为绣娘、吉他手、咖啡师:我想“生活”,不是谋生
一幅幅精致的金线刺绣,一条条晶莹的串珠流苏,从残障工人的指尖流泻而出。他们做出的中式秀禾服将进入高定市场,伴随新娘们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条纯手工的流水线,安静而缓慢,效率和金钱并不是唯一。
将这条特殊流水线引入四川营山县的企业家陈亚辉,也是一位视力三级残障人士。
一年前,她从广东回营山县探亲时,偶然瞥见农村残障人士的境遇——紧闭的大门背后,他们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社交。不缺吃穿用度,但是那种没有机会走出去的感觉,让她感到很心疼。
阻止他们出门的,可能是最亲近的人。一些父母质疑残障孩子的就业能力,“我们这孩子就什么业?”他们认为出去会让孩子遭受歧视,不如挣钱养着他,直至终老。
经过努力,陈亚辉在县里创建起一家服饰公司,一年来已经吸纳了70余位残障人士就业。他们体会了人生中许多“第一次”——比如,一个不善于表达爱的智力障碍男孩,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爷爷奶奶买了棉鞋。
在9月21~23日举行的第二届成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残友嘉年华上,红星新闻记者倾听了几个残障人士就业的故事。这不仅仅是“励志”,工作对于残障人士的重要性,归根结底不是报酬本身,而是一种评价体系。
许多残障人士都提到,“我想生活,不是谋生。”
由残障人士全手工制作的秀禾服
一间温暖的公司:
为残障人士打造“第二个家”
陈亚辉的故事,是大山里的孩子艳羡的样本——1990年代从四川山村前往广东打拼,凭借一番闯劲建立了年收入千万的服装工厂。
在不为人知的前半章里,因为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儿时的她没有朋友,只有独自躲在家里。她默默陪着作为裁缝的父亲工作,缝纫机滴滴答答的声音,启发了她日后的事业。
陈亚辉
或许是这样无法消解的记忆,让她越过了很多企业在招聘残障人士时的担忧和疑虑,更多的是理解和共情。“他们只是缺少一个机会。我愿意给他们机会,使他们也能在某一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在家乡建起四川众鑫服饰有限公司,专招残障人士,招聘广告发到各个村里,却应者寥寥,大多数人都习惯了隐藏、观望。陈亚辉只好一个村一个村里去摆摊、做工作,终于劝来了第一批30余位员工。
队伍该怎么管理,她也没有底。部分残障人士因为常年缺乏社会交往,不适应规则的约束,于是最开始三个月她决定放手给他们自由,上班想来就来。“第三个月问他们:你们习惯这里吗?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表示习惯,于是我才开始建立公司的规章制度。在归属感的基础上,大家的接受度比较高。”
在激励机制上,她只用奖励,不用惩罚。“一旦给他们罚款,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犯了很大的错,内心容易受到伤害。而奖金能让他们有成就感,通过升职加薪,感觉自己在不断受到尊重。”
全手工制作的秀禾服
在年终总结会上,大家坐在一起,说了一些内心的话。一位曾经的卡车司机站起来说,自己中风偏瘫后三年没有上过一天班,没想到现在又能赚钱养家,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一个青年提到,“没有哪一家企业愿意这样接纳我们”,这位青年的父母也来了,感动地说,之前为了照顾孩子都无法出去打工,孩子有着落自己才能放心。
这里最特别的一点是:人与人之间交起心来几乎全无障碍。相似的经历面前,人们更容易互相怜惜,因此,随便一个搭腔,就会得到对方几乎全部的人生经历。
由于生产速率还没提上来,企业尚处于亏损阶段。但是陈亚辉看到他们一天天变得更自信、更敢于敞开心扉,出去说自己在上班,脸上写满了骄傲,这让陈亚辉感到内心安宁。
“不期望实现盈利,公司最大的目标就是收支平衡,让残障人士通过这个平台去接触社会,这就是最大的价值。”根据陈亚辉的观察,残障人士一旦适应了岗位,他的就业稳定性更高,能在一个岗位上坚持很多年。
一位海归女孩:
以自身所学回馈乡亲,让原生家庭“打开窗户”
和人“说话”时,季婷婷总是满脸笑容,手指飞速在键盘上敲字,一边用识音软件接收对方的回答。
这个自幼聋哑的凉山女孩说自己“很幸运”,在父母的支持下完成学业,去了马来西亚留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想用自己的特殊教育专长帮助凉山的残障人士,“乡亲们读的书太少了,很多东西不太了解,比起大城市,这里更需要我。”
她目前在凉山州布拖县薪火公益服务中心“推窗计划”工作,负责人力资源平台建设。这个平台为凉山州残障青少年及家庭免费提供烘焙、南红玉雕、彝绣等技能培训,让他们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
季婷婷回忆,小时候常常看到跟自己一样的残障孩子被区别对待,当时就梦想长大后要有所改变。加入“推窗计划”仅仅一年时间,她从最初羞涩得不敢交际,到能够独立负责很多外联事项,还帮助残障伙伴提供手语翻译。她总是说,“正常人能做什么,我们也能做到。聋人不缺才华,或许只缺公平。”
关于“公平”,“推窗计划”负责人王娟觉得,很多时候是信息不对等造成了隔阂。比如一些社会企业因为刻板印象而拒绝聘用残障人士,残障人士对未知的恐惧进一步筑起了高墙。“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他们的家庭。”王娟接触过很多父母,他们不愿意别人知道家里有一个残疾孩子,怕被指指点点,因此将他们关在家里。
第一次听说孩子可以去学烘焙,他们吃惊又无奈:“我家孩子怎么可能学得会,不可能的。”直到吃到了孩子烤的点心,家长特别触动,说本来就打算这样养他一辈子了,没想到他还有自力更生的可能。
在凉山地区,有千年历史的非遗彝绣在妇女间广泛流传。有肢体障碍的莫色阿干擅长绣花和缝纫,除了在布拖县特殊学校教授彝绣课程外,她还带动不少残障妇女居家制作彝绣首饰。她们难得出门,但是凝聚着她们心血的作品走到了大山之外,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这些首饰细腻灵动,无不证明着她们的审美追求和心灵质地。王娟观察到,对于长期居家的残障女性而言,一份稳固的就业更关乎她们在家庭中的自尊。
残障人士正在手工制作秀禾服
一个校园咖啡馆: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托起残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梦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残疾人数量超过8500万。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05.5万人。
中国盲协主席李庆忠曾在采访中提到,就业是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最根本途径,然而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还存在偏见。
突破刻板印象与片面观点,重点在于残障人士如何有意识地参与社会工作。观丘咖啡馆是一家开在高校内、全部聘用残障大学生的咖啡馆,让他们在兼职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加社会阅历,咖啡馆计划近两年在四川20余所高校落地。
观丘咖啡馆样板间
为什么选择帮助大学生群体?“因为我们想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残障大学生是对残障人士推动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观丘咖啡馆创始人之一李鹏飞说,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先培养大学生面对社会的技能和信心,当他们将来有一席之地时,会有更强的带动作用。
咖啡馆约为一个集装箱大小,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可以兼职做咖啡,毕业之后若有创业意愿,咖啡馆可以提供资金帮助其“自立门户”。李鹏飞介绍,咖啡赛道的火热让这一行业的收入比其他吸纳残障人士就业的岗位更高,“在成都的工资大约在5000元到8000元。”
咖啡馆中张贴着简单的手语图示,顾客可以跟随图示做出手势点单、与店员交流,比如问候“你好”“谢谢”。通过这些日常的互动,咖啡馆扮演着不同群体交集的窗口。
目前咖啡馆店员主要为听障学生,未来,还将通过对操作台等进行改造,吸纳更多肢体残障学生加入。李鹏飞说,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帮助残障群体,对他们的同理心也越来越大。“社会在发生变化,残障人士自己也在加油。”
一个心智障碍孩子的乐团:
音乐提供一种新的评价体系
在不少残障人士的眼里,这世界太大,大过了他们的认知半径。尤其对于心智障碍者而言,自身要激发自主意识,想要成长,最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生活都难以料理,更何况出门?”不少家长心里打鼓。但也有家长不甘心孩子成为“家里蹲”,决定放手。
六年前,唐氏综合征患儿洋洋的妈妈找到了音乐老师张婉鑫,诚恳地说,“我们不是非要学什么,就是找个地方待一待。”张婉鑫没教过特殊孩子,但她隐隐从这位母亲身上感到,来到这里之前她已奔波过了许多地方。她一口答应下来。
知了小乐团现场演出
或许是家长们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家长带着心智障碍孩子来了张婉鑫的琴行。为了给这些家庭减轻负担,张婉鑫从收第一个孩子开始便减免了费用。教学的时候,有的孩子满教室乱跑,有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脚,她就一遍遍耐心地陪着等着。
必要的时候,她也会声色俱厉“凶一下”。“因为我不光是教音乐,还会纠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上课纪律。”同行评价她就像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长”。她说,家长不辞辛劳把孩子们送来,盼着他们有所进步,自己不想辜负这份信任。
一次,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突发癫痫倒地抽搐,没有急救经验的张婉鑫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即使这样,从没有哪位家长说过要让我担责的话,他们对于孩子的身体状况非常清楚,不会把责任推到我身上。”家长的信任,是这一切得以长久的基石。
为了给心智障碍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张婉鑫选取“治疗”的谐音,组建了“知了小乐队”。乐队里有懂事体贴的鼓手燕燕、落落大方的主唱玉儿、性格温和的大提琴手子豪、还有节奏感极强的鼓手洋洋等8位孩子。乐队参加比赛和演出时,总会收获很多掌声。在张婉鑫这里学习乐器的孩子,都以进入知了小乐队为榜样和目标。
知了小乐团现场演出
为了孩子能接触社会,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就读,也不得不面临一种心理落差:“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学五年级的东西了,自家孩子二年级的东西还学不会。”但在乐队里,家长们感到欣慰:不是非得学习厉害,成长道路可以另辟蹊径——孩子们参与到音乐中来,状态越来越好,活得越来越有成就感。
音乐不一定会成为谋生手段,但是提供了一种评价体系。“让大家看到我们这样的孩子,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一位家长说。
每周末,知了小乐队都会在天府广场负一层广场路演。围观的人群中,个别陌生家长从头听到尾,结束后加上了张婉鑫的微信。他们发来一段段长文字,述说自己的感动和感慨,“好希望我家孩子也能像他们一样,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站在围观的人群中,仔细听这些孩子们的演唱,会被一种粗砺的真挚所击中。玉儿虽然身高才到大人肩膀,声音里却饱含着复杂的感染力和深情。这种直击人心的能量,非真诚者不能及。
日复一日的训练筛选出了那些真正热爱的人——他们始终坦率地一心一意付出,这些努力的姿态,在茫茫人海中特别耀眼。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的结尾处写道: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不同的鼓声。让他踏着他所听到的音乐拍子走吧,不管节奏如何,或是有多远。
原文链接:当残障人士成为绣娘、吉他手、咖啡师:我想“生活”,不是谋生-今日头条 (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