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歇一歇
在四川省江安县重度残疾人黄任郁(化名)家,“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志愿者(右)一边和黄任郁聊天,一边帮她家干农活。 供图/魏玉珍
项目名称:“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
实施单位: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所获荣誉:第四届“四川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项目介绍:该项目招募轻度残疾人,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为重度残疾人及其家人提供助残喘息、助残康复、助残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主要解决轻度残疾人就业、重度残疾人专业照料、重度残疾人照料人“喘息”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2023年年底,该项目共募集资金400余万元,服务5000多户残疾人家庭。
本报记者 赵晓明
谁是助残“陀螺人”?
洗脸刷牙、穿衣脱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一些重度残疾人而言却难如登天,需要亲友的长期帮助。照顾重度残疾人的亲友,每天就像陀螺一样旋转、奔忙,除了身体的重压,心里的压抑更是难以释怀。他们,被称为助残“陀螺人”,急需有人分担重压,让他们获得片刻喘息的机会。
聚焦助残“陀螺人”的期盼,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于2019年发起“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据基金会理事长税益中介绍,项目工作人员、志愿者很多是当地的轻度残疾人,经过技能培训后,到重度残疾人家中帮忙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项目还为助残“陀螺人”提供心理关爱和心理疏导服务,让他们从身心上都能喘口气、歇一歇。
江安县的彭刚(化名)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连续30多年照顾脑瘫女儿彭燕妮,彭刚夫妻俩逐渐有点力不从心。
女儿出生没多久,彭刚夫妻俩便发现,女儿有些不一样。经过诊断,女儿患有先天性脑瘫。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照顾女儿成为彭刚夫妻俩的难事儿。商议后,彭刚辞去了化工厂的工作,在自家楼下干起了保安。
由于身体问题,普通轮椅不能让彭燕妮坐稳。彭刚便为她量身打造了一把专属的椅子。平日里,彭刚夫妻俩便围绕着椅子上的彭燕妮转,一日不停歇。
随着年龄增长,彭刚夫妻俩的体力和精力逐渐跟不上女儿的照料需求。“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工作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将他们家纳入了帮扶范围。
近几年来,项目志愿者每周定期上门,帮助彭刚一家做家务、照料彭燕妮,还推着轮椅带没怎么出过门的彭燕妮去外面感受大自然。这让彭刚夫妻俩享受到了片刻的轻松,这对他们来说已弥足珍贵。
年轻时身强体壮的黄书喜,在一次务工中意外受伤,下肢截瘫,只得与听力四级残疾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照料卧床的儿子十多年,黄书喜的母亲也在一天天老去,身体慢慢变差。他家被纳入“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帮扶对象后,志愿者定期上门,帮助黄书喜一家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志愿者还对他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解决了黄书喜的洗澡难题。
曾艳是“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的一名志愿者。多年前,曾艳生病卧床,只能依靠亲友照料,深知当时自己的苦和亲友的难。病愈康复并成为志愿者后,曾艳更能理解重度残疾人的不容易:“我卧床那会儿,给我什么物质帮扶,都不如有个人能在身边照料。”
加入项目后,曾艳为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基础的家务帮扶,农忙时,也会帮他们干农活、晾晒稻谷。在集市上看到什么好吃的,曾艳会给帮扶对象带一份,分享美食和见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轻度残疾人主动站了出来,帮扶重度残疾人。
年近60岁的黄任郁因脑溢血偏瘫,“让助残陀螺人喘口气”公益项目将她列为帮扶对象,由志愿者对他进行穴位按摩、康复训练,但黄任郁多次因为疼痛想要放弃。
看到黄任郁的状态不佳,轻度残疾的项目工作人员李峰多次劝导:“医生说我能从手术里活下来是一个奇迹,能熬过康复训练重新站起来又是另一个奇迹。你不要放弃自己,我们一起再创造一个奇迹。”
在一次次的鼓励下,黄任郁熬过了一次次的康复训练,如今已能够拄着拐棍在院子里慢慢散步,甚至能给家人和自己做饭了。
与李峰一样,江安县大妙镇的轻度残疾人张金福也是项目的志愿者之一。“参加培训后,我现在在陪护方面很专业,经常被帮扶的残疾人感谢、夸奖,我越来越有信心陪护好他们了。”张金福说。
江安县残联是项目的实施方之一,其理事长魏玉珍告诉记者,招募轻度残疾人参与,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按照项目产品化、产品品牌化的思路,我们将在助残喘息、助残康复、助残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建立专项资金,推动项目长久发展。”税益中说。
(文中所有残疾人均为化名)